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

在自闭症干预的路上,90%的家长都踩过这些坑!_儿童_行为_家庭

母婴育儿 2024-06-21 浏览(90) 评论(0)
- N +

大家都知道,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和家庭干预非常重要。问题是父母毕竟不是专业人士。面对未知的康复治疗和干预之路,他们很可能在进入误区之前就放弃了所有的努力。

那么,自闭症的家庭康复治疗和干预可能会出现哪些误区呢?

1、发现时间晚,荒废干预时间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不正常,是因为孩子不会说话,忽视了自己和周围的人。老一辈有个词,叫“贵人说话晚”。我觉得孩子晚一点说话没什么不好。当家长能明显看到异常时,孩子往往年龄更大,问题行为更多,错过很多干预时间。

父母的育儿知识不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水平,我们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时刻关注孩子的发育成长。当你发现自己孩子的某些发育行为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时候,要尽早筛查!国家卫健委发布《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干预服务标准(试行)》,要求聚焦0-6岁儿童关键阶段,强调群防群控,注重服务便利,引导家庭积极参与。

因此,家长可以搜索“儿童发育行为筛查”小程序,帮助孩子进行自闭症筛查。这个小程序基于自闭症ABC量表,可以快速筛查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异常。

筛查流程筛选过程

展开全文2。持续的诊断结果将近一半的家庭会花一年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反复诊断。虽然接受诊断结果确实是一件需要很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事情。但我们通常会建议家长在发现异常时,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和干预。自闭症和发育迟缓的黄金年龄是2-6岁,合适的干预年龄是2-12岁。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诊断的目的只是为了做一个分类。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们目前的技能水平。关键是提高孩子的能力,而不是纠结于诊断。比如,如果孩子3岁还不会说话,就要针对孩子的语言发育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和干预。

3、完全依赖专业人士

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角色。与康复机构相比,家庭干预(饮食控制、行为等。)持续时间长得多。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和饮食调理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机构干预、家庭干预、医教结合会巩固学习,干预效果更显著。

4、过于溺爱孩子

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很多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潜意识里对孩子有愧疚感,总想弥补,表现为对孩子过度溺爱。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高,溺爱会进一步加重问题行为,增加家长管理孩子的难度。

做一个好父母的真正意义不是回应孩子的需求,而是帮助孩子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5、家庭干预中错用训练方法

在儿童康复训练中,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叫“强化”。

在家庭干预中,强化是不可或缺的。但很多家长往往忘记了,强化应该是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给予的奖励,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做对了。

但是很多家长把强化剂当成一种吸引,想通过强化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这样做会导致辨别错误,孩子会过于依赖强化,因为有强化来配合训练。

6、面对真实的孩子

父母最了解孩子,也最不了解孩子。

家长要给孩子制定合理的干预计划。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阶段目标,不能冒进。有时候家长会问我,“孩子在家过得很好。为什么不能用在别的地方?”我们总是强调概括的作用,但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真的学会了吗?会不会是因为你给的辅助太多,让孩子好像学会了?面对孩子的真实出发点是很难的,但家长只有正视这个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才能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建造能力的“摩天大楼”。

家长也要明白,自闭症孩子难免会被区别对待,不要因为害怕而把孩子与外界隔绝。这是孩子的独特之处,用平常心看待会好一些。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处理,而不是因为面子而在别人面前批评指责孩子。面对孩子本来的样子,会让更多人理解和接受。

你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标签:

亲亲宝贝育儿网推荐阅读: